15.7 Log写磁盘流程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我已经在bwrite函数中加了一个print语句。bwrite函数是block cache中实际写磁盘的函数,所以我们将会看到实际写磁盘的记录。在上节课(Lec 14)我将print语句放在了log_write中,log_write只能代表文件系统操作的记录,并不能代表实际写磁盘的记录。我们这里会像上节课一样执行echo "hi" > x,并看一下实际的写磁盘过程。
很明显这里的记录要比只在log_write中记录要长的多。之前的log_write只有11条记录(注,详见14.5)但是可以看到实际上背后有很多个磁盘写操作,让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里的写磁盘操作:
首先是前3行的bwrite 3,4,5。因为block 3是第一个log data block,所以前3行是在log中记录了3个写操作。这3个写操作都保存在log中,并且会写入到磁盘中的log部分。
第4行的bwrite 2。因为block 2是log的起始位置,也就是log header,所以这条是commit记录。
第5,6,7行的bwrite 33,46,32。这里实际就是将前3行的log data写入到实际的文件系统的block位置,这里实际是install log。
第8行的bwrite 2,是清除log(注,也就是将log header中的n设置为0)。到此为止,完成了实际上的写block 33,46,32这一系列的操作。第一部分是log write,第二部分是install log,每一部分后面还跟着一个更新commit记录(注,也就是commit log和clean log)。
学生提问:可以从这里的记录找到一次文件操作的begin_op和end_op位置吗?
Frans教授:大概可以知道。我们实际上不知道begin_op的位置,但是所有的文件系统操作都从begin_op开始。更新commit记录必然在end_op中,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文件系统操作的end_op位置,之后就是begin_op(注,其实这里所有的操作都在end_op中,只需要区分每一次end_op的调用就可以找到begin_op)。
所以以上就是XV6中文件系统的logging介绍,即使是这么一个简单的logging系统也有一定的复杂度。这里立刻可以想到的一个问题是,通过观察这些记录,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实现吗?很明显不是的,因为数据被写了两次。如果我写一个大文件,我需要在磁盘中将这个大文件写两次。所以这必然不是一个高性能的实现,为了实现Crash safety我们将原本的性能降低了一倍。当你们去读ext3论文时,你们应该时刻思考如何避免这里的性能降低一倍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