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1 Zookeeper API

Zookeeper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是它的API设计。Zookeeper的API设计使得它可以成为一个通用的服务,从而分担一个分布式系统所需要的大量工作。那么为什么Zookeeper的API是一个好的设计?具体来看,因为它实现了一个值得去了解的概念:mini-transaction。

我们回忆一下Zookeeper的特点:

  • Zookeeper基于(类似于)Raft框架,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,当然它的确是容错的,它在发生网络分区的时候,也能有正确的行为。

  • 当我们在分析各种Zookeeper的应用时,我们也需要记住Zookeeper有一些性能增强,使得读请求可以在任何副本被处理,因此,可能会返回旧数据。

  • 另一方面,Zookeeper可以确保一次只处理一个写请求,并且所有的副本都能看到一致的写请求顺序。这样,所有副本的状态才能保证是一致的(写请求会改变状态,一致的写请求顺序可以保证状态一致)。

  • 由一个客户端发出的所有读写请求会按照客户端发出的顺序执行。

  • 一个特定客户端的连续请求,后来的请求总是能看到相比较于前一个请求相同或者更晚的状态(详见8.5 FIFO客户端序列)。

在我深入探讨Zookeeper的API长什么样和为什么它是有用的之前,我们可以考虑一下,Zookeeper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,或者期望用来解决什么问题?

  • 对于我来说,使用Zookeeper的一个主要原因是,它可以是一个VMware FT所需要的Test-and-Set服务(详见4.7)的实现。Test-and-Set服务在发生主备切换时是必须存在的,但是在VMware FT论文中对它的描述却又像个谜一样,论文里没有介绍:这个服务究竟是什么,它是容错的吗,它能容忍网络分区吗?Zookeeper实际的为我们提供工具来写一个容错的,完全满足VMware FT要求的Test-and-Set服务,并且可以在网络分区时,仍然有正确的行为。这是Zookeeper的核心功能之一。

  • 使用Zookeeper还可以做很多其他有用的事情。其中一件是,人们可以用它来发布其他服务器使用的配置信息。例如,向某些Worker节点发布当前Master的IP地址。

  • 另一个Zookeeper的经典应用是选举Master。当一个旧的Master节点故障时,哪怕说出现了网络分区,我们需要让所有的节点都认可同一个新的Master节点。

  • 如果新选举的Master需要将其状态保持到最新,比如说GFS的Master需要存储对于一个特定的Chunk的Primary节点在哪,现在GFS的Master节点可以将其存储在Zookeeper中,并且知道Zookeeper不会丢失这个信息。当旧的Master崩溃了,一个新的Master被选出来替代旧的Master,这个新的Master可以直接从Zookeeper中读出旧Master的状态。

  • 其他还有,对于一个类似于MapReduce的系统,Worker节点可以通过在Zookeeper中创建小文件来注册自己。

  • 同样还是类似于MapReduce这样的系统,你可以设想Master节点通过向Zookeeper写入具体的工作,之后Worker节点从Zookeeper中一个一个的取出工作,执行,完成之后再删除工作。

以上就是Zookeeper可以用来完成的工作。

学生提问:Zookeeper应该如何应用在这些场景中?

Robert教授:通常来说,如果你有一个大的数据中心,并且在数据中心内运行各种东西,比如说Web服务器,存储系统,MapReduce等等。你或许会想要再运行一个包含了5个或者7个副本的Zookeeper集群,因为它可以用在很多场景下。之后,你可以部署各种各样的服务,并且在设计中,让这些服务存储一些关键的状态到你的全局的Zookeeper集群中。

Zookeeper的API某种程度上来说像是一个文件系统。它有一个层级化的目录结构,有一个根目录(root),之后每个应用程序有自己的子目录。比如说应用程序1将自己的文件保存在APP1目录下,应用程序2将自己的文件保存在APP2目录下,这些目录又可以包含文件和其他的目录。

这么设计的一个原因刚刚也说过,Zookeeper被设计成要被许多可能完全不相关的服务共享使用。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命名系统来区分不同服务的信息,这样这些信息才不会弄混。对于每个使用Zookeeper的服务,围绕着文件,有很多很方便的方法来使用Zookeeper。我们在接下来几个小节会看几个例子。

所以,Zookeeper的API看起来像是一个文件系统,但是又不是一个实际的文件系统,比如说你不能mount一个文件,你不能运行ls和cat这样的命令等等。这里只是在内部,以这种路径名的形式命名各种对象。假设应用程序2下面有X,Y,Z这些文件。当你通过RPC向Zookeeper请求数据时,你可以直接指定/APP2/X。这就是一种层级化的命名方式。

这里的文件和目录都被称为znodes。Zookeeper中包含了3种类型的znode,了解他们对于解决问题会有帮助。

  1. 第一种Regular znodes。这种znode一旦创建,就永久存在,除非你删除了它。

  2. 第二种是Ephemeral znodes。如果Zookeeper认为创建它的客户端挂了,它会删除这种类型的znodes。这种类型的znodes与客户端会话绑定在一起,所以客户端需要时不时的发送心跳给Zookeeper,告诉Zookeeper自己还活着,这样Zookeeper才不会删除客户端对应的ephemeral znodes。

  3. 最后一种类型是Sequential znodes。它的意思是,当你想要以特定的名字创建一个文件,Zookeeper实际上创建的文件名是你指定的文件名再加上一个数字。当有多个客户端同时创建Sequential文件时,Zookeeper会确保这里的数字不重合,同时也会确保这里的数字总是递增的。

这些在后面的例子中都会有介绍。

Zookeeper以RPC的方式暴露以下API。

  • CREATE(PATH,DATA,FLAG)。入参分别是文件的全路径名PATH,数据DATA,和表明znode类型的FLAG。这里有意思的是,CREATE的语义是排他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向Zookeeper请求创建一个文件,如果我得到了yes的返回,那么说明这个文件之前不存在,我是第一个创建这个文件的客户端;如果我得到了no或者一个错误的返回,那么说明这个文件之前已经存在了。所以,客户端知道文件的创建是排他的。在后面有关锁的例子中,我们会看到,如果有多个客户端同时创建同一个文件,实际成功创建文件(获得了锁)的那个客户端是可以通过CREATE的返回知道的。

  • DELETE(PATH,VERSION)。入参分别是文件的全路径名PATH,和版本号VERSION。有一件事情我之前没有提到,每一个znode都有一个表示当前版本号的version,当znode有更新时,version也会随之增加。对于delete和一些其他的update操作,你可以增加一个version参数,表明当且仅当znode的当前版本号与传入的version相同,才执行操作。当存在多个客户端同时要做相同的操作时,这里的参数version会非常有帮助(并发操作不会被覆盖)。所以,对于delete,你可以传入一个version表明,只有当znode版本匹配时才删除。

  • EXIST(PATH,WATCH)。入参分别是文件的全路径名PATH,和一个有趣的额外参数WATCH。通过指定watch,你可以监听对应文件的变化。不论文件是否存在,你都可以设置watch为true,这样Zookeeper可以确保如果文件有任何变更,例如创建,删除,修改,都会通知到客户端。此外,判断文件是否存在和watch文件的变化,在Zookeeper内是原子操作。所以,当调用exist并传入watch为true时,不可能在Zookeeper实际判断文件是否存在,和建立watch通道之间,插入任何的创建文件的操作,这对于正确性来说非常重要。

  • GETDATA(PATH,WATCH)。入参分别是文件的全路径名PATH,和WATCH标志位。这里的watch监听的是文件的内容的变化。

  • SETDATA(PATH,DATA,VERSION)。入参分别是文件的全路径名PATH,数据DATA,和版本号VERSION。如果你传入了version,那么Zookeeper当且仅当文件的版本号与传入的version一致时,才会更新文件。

  • LIST(PATH)。入参是目录的路径名,返回的是路径下的所有文件。

最后更新于